赵诚笑说;“那个不算,那是年礼,这会儿我新得了一幅画。”
说着将那副呆鹤拿出来,老王妃先看到画,看到后就笑起来,邹氏看后也笑起来。
身边赵敬的夫人陈氏,几个孙媳妇都看见了然后都哄笑,赵敬看到后,反而没有笑,端详了片刻,问:“五弟这是从哪里得来的画?”
赵诚:“问杜四娘子讨要的。”
他答得所当然,且十分不要脸。
赵敬赞了句:“杜四娘子好技艺。”
大家都开始传阅这幅画风活泼的画。
老太太笑骂:“定是你捉弄人家。我原本是不满意这门亲事。你父亲也是在我膝下长大,我是希望你能结一门好亲,光耀门楣。你祖父偏轻易就替你定下了亲事,不过眼下也好。”
他的亲事,原本也是端王府的一次投资,听说之前给他选的亲事,不输赵敬的妻子陈家家世,而且那日见的安平郡主的女儿,曾也在候选名单里。
只能说,端王府的人挺会想的。
但是出了老王爷这个神经病。
不过这会儿他没什么攀高枝的心思,心里对那位杜四娘子就很满意。
老太太能起身了,但精神不太好,儿孙们祝寿后,就打发他们到前院里去吃饭了,老太太一口没吃,就躺在罗汉床上听着邹氏和刘氏两个媳妇和她商量两个孙子的亲事。
端王府里都按部就班准备着,杜家的冯氏急的上火,上哪里去凑这么多嫁妆钱。
杜良镛也是发愁,两个女儿的嫁妆不好凑,他家底有限,还经常要老家的族人资助。一下子掏两份嫁妆,两个女儿还都是高嫁。
而杜从珍怕自己的嫁妆被减了,这几日从早到晚一直跟着冯氏学料家事。
气的惠安和杜从宜抱怨:“她不就是想着钱不够,先紧着她用吗?再说了端王府不比都亭侯府尊贵?真真是小心眼!”
杜从宜倒不至于生气,而是问:“所以,说到底,还是她手里没钱,对不对?”
惠安迟疑问:“那,你要不要把钱拿出来一些,自己备嫁妆?”
杜从宜:“可以。”
赵诚要的画她已经画好了,正好让来宝送端王府去。
之后她就带着惠安,去了冯氏屋子,冯氏正发愁,端王府的人一来她就心里焦躁。端看这段时间杜家门庭若市,她也是水涨船高,在京中得了名声,都说她持家有道,好教养,杜家门风清正。
她是面上好看,但内里也是亏空,出嫁女儿嫁妆实在是难以负担。
见杜从宜进门,她还是笑着说:“小四怎么来了?”
杜从宜也不是来客套的,转身接过惠安手里的匣子递给冯氏说:“母亲,这是小娘去世这一年多,我一直卖画,加上小娘留下的东西,这些给母亲好替我备我的嫁妆吧。”
婚事逃不掉,她也不想挖杜家的财。
冯氏听的皱眉:“拿回去吧,家里再困难,也没有让你掏钱的道。”
杜从宜也不着急,认真说:“母亲听我说完,我和小娘本流落他乡,得蒙父亲母亲善心收留,才有我的今日。如今汴京举债嫁女的风气愈演愈烈,这些钱将来也是会还给我的,只能算我的孝敬心意,家中三姐婚期已近,母亲只管筹备三姐嫁妆就是。没有嫁女儿,让父母亲举债的道。”
冯氏见她执着,她的性格一直都是这样,跟着张小娘进门才十二岁的年纪,见了府里的人从来都是静静地,没有惊讶,也没有慌张,看什么都静静的。
她曾和张妈妈还说过,这母女两的来历怕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