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今有节度使十位,而此番入京的有六位。
余下未至的四人,一是陇右道节度使,陇右肩负抗击北狄重任,对于未能入京之事,陇右节度使曾传信入京请罪,他细致地解释了不敢擅离职守的原因。而今北境又起战事,朝廷一时间也无法苛责什么。
再有一点,陇右节度使虽未至,但与陇右相邻,负责关内道的朔方节度使已然早早抵京,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朝廷对北方势力的部分疑心。
除陇右节度使外,同样未入京的,还有淮南道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及黔中道节度使。
淮南道节度使常岁宁未曾入京的缘故,此时似乎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奉旨动兵去了洛阳。
但这所谓“奉旨”之说,朝中有不少人却觉得隐有蹊跷之处,他们事先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据闻此道旨意乃是天子密旨……
数日前,圣册帝经太子之口,已经印证了此事——淮南道节度使常岁宁,的确是奉圣意前去洛阳平乱。
这让不少官员心情矛盾,依各自立场来说,如此关头,他们有人既盼着常岁宁能够平定范阳王之乱,却又担心常岁宁会因此再度迅速壮大。
毕竟那个小女娘,从起初主动请任江都刺史开始,便处处可见其追逐权势的勃勃野心。
但现下危机四现,最叫人担忧的且还不是这常岁宁……
山南西道距京师不过数百里远,其节度使未曾入京,给出的原因是“民乱多现,无法擅离”……无形中已然透出一股敷衍之气。
黔中道节度使给出的理由也没有太多诚意,其自称病重,无法长途跋涉。
叫人不安的是,偏偏黔中道就在山南西道的正南方向,两道紧紧相邻,又齐齐借故拒绝入京——若说这二道节度使私下没有密谋勾结,几乎没人会相信。
而位于此二道西侧的剑南道,正是益州荣王府所在。
若再添上剑南道,这位置相连的三道便等同囊括了大盛西南方向的大半版图……
朝中难免有人疑心,黔中道与山南西道,只怕早已暗中归顺荣王府。
太子一场大婚,如一场大火,所到之处火势燎原,烧去了一切遮掩,烧出了真实面貌。
但叫朝中有些意外的是,剑南道节度使进京了……就在五日前。
益州荣王府位于剑南道,自局面逐渐明朗之后,在大多数人眼中,早已默认剑南道节度使已为荣王驱使。
剑南道节度使孤身入京,令四下掀起了不同的猜测。
四下之所以格外关注西南各道节度使的举动,这目光归根结底仍是在围绕着荣王,而先前曾有言“李隐必至”的荣王,在四日前,令人入京带来了一封请罪书。
那前来报信的荣王府官员,在早朝之上向太子献上了请罪书,这封请罪书乃是李隐亲笔,其上曰,赴京途中经山南西道,遇兵乱,不慎重伤,无法再继续赶路——
彼时太子听到此处,已是坐立难安。
那荣王府的官员又紧接着往下转达,道是荣王对此深感有愧,待伤势稍愈,必会亲自入京向圣人及太子请罪。
太子冷汗涔涔,嘴唇都抖了抖,一句“我岂敢”险些脱口而出。
且不说荣王受伤是真是假,他又岂敢叫荣王亲自向他请罪!
对政治斗争本不敏感,对危险却十分敏感的太子简直要被吓得不敢说话了。
还是马行舟与魏叔易在旁接过了那荣王府官员的话,替太子维持着局面与体面。
紧接着,太子又听闻了范阳王据洛阳后,向各方传檄的消息,甚至还有了向河南道动兵的迹象……
太子眼前发黑,脑中嗡鸣。
山南西道,黔中道,荣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