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九嫂心中便是一亮:是这道理!看来政令是利是弊,需得落实在真正执行者身上,王妃大可向太后举告,有地方官员不顾民生,逼令窑役者苦作,以致疾伤者无数,甚至不让窑役吃饱着暖,待之有若刑徒!
太后若问我,为何人在太原,却能察知别处之事?
王妃可以向太后解释,是听逃亡来太原之百姓揭发。
风闻奏事,仅为御史之权,我是否御史?若毫无凭据之下,便举劾朝廷命官,必定会被反扣上陷构之罪。
孟九嫂不由怔住。
若我私下察核,亦为越权,同样授人以柄。十一娘再道:孟九嫂可知,如今监管官窑职事者,并非各地官衙,而是朝廷委派器办使,而这一些人,多为提倡广设官窑那位徐侍郎及其党属亲朋,勋贵子弟占据绝大多数,又有一些虽得门荫,然而久未获实职之世族子弟。
这些器办使们,已经可以称为徐党了。
徐修能靠着谏言广设官窑一令,取悦太后,如今已经升为工部侍郎,可别看六部当中,工部历来不那么重要,徐侍郎却俨然成为太后近臣,与贺湛一般,时常受到太后诏见,前景光明,自然引得不少人攀交倾附,风头更胜从前百倍,而他为了图谋更加远大的利益,当然是兢兢业业,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哪里能容忍有人中伤党徒?
太后即便对我甚多信任,可我毕竟是远在太原,难比徐侍郎近在朝堂,若在这时,我与他发生争执,胜负实难预料。十一娘将话说得更加明白。
她敢算计毛维,一来是因确断毛维已失太后信重,二来她与毛维都是远在天边,谢饶平、元得志又不可能抵抗新政暗助毛维,反而她有十四郎这个臂助,这样的情势下,当然不怕太后因为毛维挑唆而对她不满。
只是对手换成了徐修能,十一娘就不得不慎重了。
她前不久才得密报,徐修能求娶韦相府之女,韦元平的一个庶子,确定将来成为徐修能的岳丈。
而徐修能这人一贯慎重,走的是独臣这条路子,要不早便求娶韦相孙女,何至于拖延至今,还一度将主意打到了她的头上?他现在胆敢公然与韦家联姻,明显得到了太后赞成,也就是说,太后甚是乐见徐修能与韦元平一系牵扯,这说明,太后已经对徐修能打消了疑备,对其十分器重。
徐修能原本就怀疑贺烨暗怀不臣之心,十一娘深深认为,对这么一个危险人物,不能轻易招惹,更加不能主动授给他利用来挑拨离间的把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