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似乎也只好让姑母出面,方才有转圜余地。
却不曾料,陈氏刚听侄子提了个开头,便厉声喝斥:此事休得再说!二娘可是雅娘唯一骨血,她宁愿割鼻自残也不愿改嫁,那是雅娘教育有方,这才不愧为我陈氏一族外孙女,贞德节烈!祝济与刘氏不慈不仁戕害嫡女,理当千夫所指,咱们怎能对他们低声下气?那岂不是将二娘生生逼上绝路!这事我决不允许,祝济不愿休弃刘氏,那么我立誓要让祝济身败名裂,祝家子弟德行败坏,族长不思教诲,他祝姓有何资格称太原四望?!他们开罪了毛府尹才好,就等着咎由自取!
陈大郎满怀苦涩:姑母!四望当中,孟、甄二姓已经直言拒绝毛府尹,虽说不表示他们便会偏向晋王,但必然不会抵制新政,柳公态度也甚暧昧,就算能被青厥、青城说服,仅有一家,也难以震慑太原世族,要是祝家被晋王府拉拢,毛府尹之胜算可就大打折扣了。
陈氏蹙眉思量:咱们不向祝家妥协,不代表祝家便一定会被晋王府拉拢,这事容我想想,也许会有两全其美办法。
第683章 不思进取柳族长
小案前青年郎君礼辞时如释重负,矮榻上长须老者微颔首心怀安慰。
已经是暮色四合时分,书房内灯烛燃燃,柳仁回味了一番小儿子青流刚才劝说那席话,虽然有些多此一举,不过说明这个一贯追崇文士风流的儿子总算开始留心政仕,也许将来也能为家族兴盛尽一分力,替自己分担部分肩头重任,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太原柳眼下这位族长,有四个儿子,两嫡两庶,嫡长子柳青厥以及两位庶子文才虽然说不上出类拔萃,却皆踏实沉稳,相继入仕,尽管也说不上前程远大,到底还是在稳步提升中,若无意外,长子四十岁上下,大约就能担任一州佐官,两个庶子一、两任县令也并无问题,即便难以位及人臣,却也足以获得一定名望人脉了。
唯一这个小儿子,要论文采,倒比三个兄长都要好些,可却从来不求仕进,少年时打着游学的幌子,与一帮士子游山玩水,还结交了江湖豪侠,回到晋阳后,便立志要著书立说,视经济仕途为蝇营狗苟,一派目中无人。
但在柳仁看来,青流那点见识与墨水,莫说著书立说,就算在太平盛世,怕是也甚难取中进士,他虽不喜青流狂傲自大,然而却也不想约管过度,小儿子嘛,只要不为非作歹,做个富贵闲人未尝不可。
要说柳仁,其实也并非心怀远大者,他一贯知道自己才干平平,对仕途并没有抱多大寄望,然而没想到,他的仕途却一帆风顺,当年未及五十,竟然高居太原尹一职,只是后来眼见裴郑二族败灭,心生恐畏,再见官场越发腐坏,他也不愿行为那些压榨攀勾之事,正当荣华时,便称病致仕,一门心思都用于引领家族稳步发展,但求他这一任族长时,太原柳一族得保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