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294页(2 / 2)

木白对小朋友们勃然变色的神态视若无睹,淡定道:“当年的农人觉得城市里的人吃好喝好,排泄物比较有营养,所以经常回来城市里收粪便拿去种田。”

“但现在应天府的人太多了。”他掀了下眼皮,看向了默不作声淡定喝茶的老父亲:“如今的应天府人口已经是建国之时的四倍,流动人口更是不计其数,收夜香的人根本忙不过来,加上‘货物’多,价格也卖不上去,所以更多的人倾向于自己解决。”

自己解决自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尤其应天府湖河众多,后院门一开……咳。

但是河水的清洁和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到洪武十年左右,应天府的“享受”到了自由过了火之后的结果,据说那一年吹往皇宫的风,都带着臭味。

于是洪武帝严格规定整治城市卫生,设立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街道、河流、下水道的疏浚,同时,也成立了专业的收夜香团队,游走于大街小巷之间,如此一番整顿后大明的应天府街道上才恢复了清洁,秦淮河的河水才又碧波荡漾了起来。

但如今又是六年过去,城市人口进一步激增,原先的粪便堆叠处从原来的两个增加到了六个,照这个情况继续下去,应天府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作为一国首都而言,这座城市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所以为了减轻城市的压力,避免可能出现的更糟糕情况,移民迫在眉睫。

恰巧这时候还驻扎在云南的沐英写来书信,请求朱元璋调拨人口填充云南,一拍即合之下洪武帝便动了手。

应天府的人口一方面较为富余,多数也有致富经验,另一方面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由他们去给云南的民众打样自是极好的。

至于这些被抽调的人愿不愿意离开,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的!

为了不让这次迁移活动引起民愤民怒,洪武帝给这些百姓们开出的条件很也不错,只要愿意去云南的,不管原来是什么户籍,全都改成民籍,免税三年,发放铁质农具,每户一头驴,一伍一头牛,如果愿意带着孩子上路的,以后孩子们的束脩由政府支付等等。

总的来说,这次人口迁移对于那些在应天府没有自己的产业的人家来说,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一些大家族的庶子,或者是平日里没有存在感的次子之类,也算是个光明正大离开家族的机会。

尤其是在洪武帝明言凡迁移者都能从家里的宗族中独立出去之后,响应者一下子变多了许多。

“这又是为什么?”看不懂事态变化的朱允炆都有些小暴躁了,“他们为什么要从宗族中离开?”

这个年代但凡有宗族的家族基本都是家大业大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尤其这地方还是在大明的国都。

且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宰相门前七品官,不脱离宗族,就算事业上可能不能进行得太顺利,但起码不会受人欺负,有些事情上也能背靠家庭资源,总的来说肯定是好处比坏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