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43章 农业大学之旅(七)(2 / 2)

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董仲舒对这些农学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认真,并且试图从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丝马迹。

这是他感兴趣的地方。

他已经隐隐的看出来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技术”,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他动摇了。

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

此时,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学,又能有饭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耻于谈钱。

但此刻的董仲舒,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 】

【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但大家还都是水稻,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约等于马和驴□□后生出了骡子。】

【还真让李老成功了!】

【当然,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80年代的时候,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

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

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

“你说你这种子,是麦子和野草杂交,能行吗?”

“就是,这听上去就不靠谱。”

李振声丝毫不气馁:"你们想啊,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精心打理,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

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708斤!”

亩产的数字出来后,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种小偃!”

“啧啧,”有农人瞠目结舌,“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

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

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也在心里啧啧称奇,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

神奇。

“看来,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刘彻笑道,“不过,这马和驴能生出骡子?”

卫青:“……这……微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他想了想自己养过的那些马和见过的那些驴,长得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同,或许,还真的能行?

"先记下。"刘彻秉承着仙画说的就是好的理念,先让笔吏记下,打算到时候找马丞来问一问。

【李老后来还研究出了更多的优良小麦品种,同时还在黄准海地区治理中低产的耕地。】

【大家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漂亮国人布朗发表的那篇文章吗?《谁来养活中国》。布朗的这篇文章真的是刺痛了我们这些农学家先辈们的心。不仅是研究水稻的黄老袁老他们记着,研究小麦的李老也记着呢。2005年,在海南博鳌的亚洲论坛上,李老作为代表发言,将他收集了15年的数据都甩了出来。】

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会场的讲台上,对与会的每一个人铿锵有力的说道:

“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

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②

【李老现在9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朗,据说还经常出现在育种中心的田间地头。】

“乖乖,这些人果然是神仙降世吧,一个个都活到了90多。”有人感叹。

“说不定是神仙见他们功劳大,所以照拂他们呢。”

也不怪古人大惊小怪,在古代的时候,活到90岁的老人实属稀罕。普通人能活到四十岁往上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皇帝想要寻仙问药,祈望长生。

赢政就在心里琢磨,这位李老和之前的袁口口同点就是下地干活,很勤劳。难道要下地干活才能活得那么久?但他见过下地的农人,他们的寿命远没有士卿来得久远。

难道,真是的因为大功德?

赢政在迷茫中,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另外一条求长生的路。

【除了这位李老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李老,那就是研究玉米的李竞雄院士。】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只有水稻是我们国家原产的,小麦是由西亚传入的,玉米的传入时间最晚,是在明朝嘉靖年间。】

和小麦以及水稻不同,成片的玉米田给人的感觉很有气势,因为它们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种在-起的时候,硕果累累的感觉扑面而来。

一根根成熟后的金色玉米被收割下来,然后成串的被挂在屋檐下和房梁上。

高高的玉米杆则被拖去了柴火房,充当生火的柴禾和牲畜的口粮。

“此为何物?”走过很多地方来收集不同农作物的贾思勰面带疑惑。

长成这个样子的他从来没见过。

但是看这长势就知道这肯定是好东西,沉甸甸的,颗粒也大,肯定容易饱腹。

而明朝的某位大户家主忽然想起来:"这和咱们花园里种着的珍珠粟是不是有点像啊?"

这珍珠粟是某位南方的海商送来的礼物,说是中原大地上没有的,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重在稀罕,所以他非常郑重的让园丁把它种在了花园里。

没想到,居然是可以吃的粮食?

【这个还是和之前说过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有关系

。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后将美洲的玉米带回了欧洲。大概五十多年后,玉米就从欧洲来到了大明。但是那会儿还只是个稀罕物,还叫做“珍珠粟”和“番麦”,并没怎么传播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写“种者亦罕”。一直到了清朝中期,进入到华夏两百多年之后,玉米才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那时候人口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于是朝廷引导百姓向山区开垦,而水稻和麦子这样的农作物都不是很适合山区的地貌,对水源的要求也比较高。于是,有三种来自于美洲的农作物大放异彩——玉米、番薯和土豆!】

三种不同的植物出现在天幕上。

大部分的古人们一脸茫然,确定这三种农作物的确都是自己没见过的。

【为什么是玉米呢?因为它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好养活,适应能力非常强,不怎么挑地,而且也不怕干旱,基本上可以说见土就长,即使是在山地里,撤把种子也能长。要知道,咱们国家除了几大平原之外,山地和丘陵占了43%的面积,可想而知,玉米有多重要!】

镜头掠过一片山地。

这是华夏最贫瘠的地方,因为地形和土壤的原因,很少能有大片的田地用于栽种。

而在一个才只有几分地大小的山坳里,高高的玉米杆依然直立着,带着勃勃的生机。那玉米棒子长得十分茁壮。

即使是不会种地的人,也都知道,像这样山坳里狭小的地是没有办法种水稻和麦子的。这也是为什么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往往过得很贫穷的原因之一。

因为根本没有一块好地来给他们种粮食。

只是没想到这玉米居然如此的好养活。

没有玉米的朝代,农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宋明后期已经拥有了远航能力的海商们则在蠢蠢欲动。

美洲!

不知道这新大陆美洲到底在哪里?如果他们的船只可以提前发现这片新大陆,将这些种子带回来,那岂不是发达了?

至于风险?

瞎,这在海上跑船岂有不危险的?

收益有的时候是和风险成正比的。

所有的帝王们都在心中发出惊叹,不由得想起来之前提到指南针的时候路小柒的感慨。

果然任何一块土地上都能生长出

好东西。

这美洲听起来,可真是个好地方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