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39章 农业大学之旅(三)(1 / 2)

镜头从这位老者的画像上移开,又转到他旁边另外一位老者的画像上。

画像下面有一句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黄耀祥。”

【在讲袁老之前,还有一位院士也不应该被人忘记。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样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那就是丁颖教授的学生,黄耀祥院士。】

观看仙画的古人们,尤其是明朝之前的农民们对于育种是没什么概念的。

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农民。

他们巴不得仙画能多讲一点,自己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经验,就像是之前的农具一样。

也有人在书房里继续摇头晃脑的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本,不屑的哼了一声。

“不是已经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吗?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沽名钓誉!”

他自小就读圣贤书,苦读十几年终于考上了童生,然后秀才,却在举人的这一关里蹉跎了好多年,最终只能无奈的回到村里面开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个村里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视甚高。

他不太理解为什么后世的读书人居然自轻自贱,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里面干活。

读书,难道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的吗?

而且,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隐秘的妒忌——这些人生在条件那么好的后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后世,一定能一跃成为人上人!

但后世之人居然要把这些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子的人高高的摔起来,那至他们这些风雅的读书人于何地?!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秀才长叹一句,翻了一页书,但眼尾的余光却不自觉地飘过窗户,停留在了天幕上。

【黄院士当时考上的其实是中山大学的物理系。当时的物理系是很容易获得留洋资格的,是通往上一个阶层的坦途。但黄院士和自己的导师丁教授一样从小就目睹了农民吃不饱饭的悲惨境遇,对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从听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系转为了农学系,成为了丁教授的学生。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的时候,中山大学迁往云南,丁教授连夜打包带走了稻作场的四百多个实验稻种,也带走了一批愿意前往云南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黄耀祥院

士。】

三十年代的广东小城,处处带着破败的痕迹。

邮差骑着自行车,朝着一位年轻人喊道:“阿祥,你老豆从国外寄来的信!”

阿祥高兴的跑过去,拿到了自己父亲寄回来的信。

国内谋生不易,他父亲只能背井离乡,漂泊海外去给人照相维生,好几年才回一次国,一般年底会寄一次钱和信回家。这一次却是单独的来信,因为黄耀祥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

黄耀祥看了信之后闷闷不乐。

“你老豆不赞同你的决定?”吃饭的时候黄母问他。

黄耀祥郁闷的点点头。

他想要转到农学系去就读,因此去信询问父亲的意见。但他父亲却觉得物理系更有前途,在回信里苦口婆心的劝了他好多,说他之后也可以申请留洋,甚至还可以留在国外生活,远离这片战乱的土地。

而农学系能干什么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吗?

父亲在信里面的措辞很严厉,这让黄耀祥辗转难眠。

第二天,他看到农田里正在挽着裤腿插秧的农民,和戴着斗笠准备下地干活的母亲,终于下定了决心。

父亲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太苦了,于是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却想要迎难而上,给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黄母问他。

“想清楚了,我还是打算转学到农学系。”黄耀祥的眼里闪着无畏的光芒。

黄母叹口气,她知道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的拍儿子的头:“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

咸阳宫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学宫,一定要将农学列为其中!”

若粮食真能增产,不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实惠,朝廷征收上来的税也会增加很多,那能干的事儿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点:“难不成你还想要士人亲自下田种地不成?”

"除了士人,还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实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长远一点。"

“你!”

赢政一挥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画后再议。"

学宫是

一定要建的,农学也可以列于其中。

这里面的好处他自然想得到。

赢政现在对于农民的力量已经非常重视。

成干上万只蚂蚁可以干死一头老虎。

那他身为大秦的帝王,或许也要让治下的农人们日子好过一点。

而且,他想得比这些士卿们要更深一层。

农田增产这东西太有用了,若现在有谁说可以让大秦的农人们一亩地增产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农人都会奉他为神!

而这样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着朝廷和他的意志才行。

否则,就容易成为祸患。

因此,即使有着守旧的朝臣们反对,此事也势在必行!

赢政已经想好,看完仙画后让李斯和蒙毅几个留下来吧,他需要尽快看到相关的细节。

哎,他内心深处叹口气,未免觉得有些郁闷。

所有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从仙画出现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感觉能够为他所用的人就越来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经给始皇帝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紧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许真的该停一停了。

【黄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针对性。他是广东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风,而“树大招风”,每次台风来的时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几乎一吹就倒,一倒就会泡在水田里导致颗粒无收,直接报废。这种情况在农学上被称之为“不抗倒伏”。黄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让水稻变矮一点,这样的话就不那么容易被风刮倒了。】

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时天边的乌云却开始渐渐的聚拢。

从海上刮来的巨风挟带着暴雨,横扫过天地间的一切,连高大的树木都被吹断,弯下了腰,更何况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后又压到其他水稻上,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倒伏。

一亩接一亩。

原本的生机勃勃在一场风雨过后,立刻成为了破败残景。

位于沿海,深受台风影响的农人们,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来,难受得要命。

谁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有的时候,水稻的根发育

不良,扎根浅,都不用大风,随便一阵小风雨就能让它倒伏在田里。有的时候是因为杆子软,直接折了导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们都要忧心如焚。

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只能稍微种稀疏一点,让它光照更足,或许能长得更粗壮一些。

但种稀疏了,粮食产量就肯定不多。

总之,倒伏了,减产。

种稀疏,也减产。

简直就是绕不开的噩梦!

也不知道后世的这些科学家————农民们虽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名词————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学的办法?

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终于研究出来了!】

【1959年,黄老研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矮杆的杂交水稻品种,“广场矮”!这个品种大概只有90厘米左右,而传统的高杆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广场矮’的产量还很稳定。这个品种比几年之后,设置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搞出来的 TR8’ 号还要更早!所以有人评价说,广场矮的出现是中国育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镜头转向玻璃柜里的水稻标本。

它看上去的确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饱满。

展馆很贴心,还特意找来了高杆的水稻来做对比,高矮的区别十分清晰。而且矮杆的水稻看上去还要更加粗壮一点。

农民们席地而坐,一双双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语:“原来是要更矮一点。”

“但是,怎么才能让它们变矮?”

水稻天生就长这么高,难道还能压着它不让它长高吗?

农人们茫然四顾。

不一会儿,有抽泣声在人群中响起。

他们觉得这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却又让这希望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

大臣们面面相觑:……这…他们也不知道啊!陛下你问错人了吧!

刘彻反应过来自己的确问错人了,算了,等那起过到了长安之后,他再问一下。说不定他能想出办法呢?

而此时,赵过也正在驿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才能让水稻变矮?!”

【从它开始,中国的育种史尤其是水稻育种史开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据资料,六十年代的时候,矮杆的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达到了两千四百多万亩,每一亩的产量增加了50公斤!】①

【大家别想着说现在动辄都是几百斤上千斤的亩产,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里。算一下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牛了。2400万亩稻田,一年就可以增产12亿斤,可以多养活差不多350万人!尤其是,当时六十年代,正好是□□,这个数字就显得尤为珍贵!】②

【曾经有过统计,从矮杆水稻被研发出来之后的几十年里,32年来累计栽培面积为4.48亿公顷,增产稻谷3360亿公斤!黄老也被国际水稻同行誉为“水稻生态育种先驱”。】③

【实至名归!】

烈日下,农民脖子上挂着白色的毛巾正在干活。

他脚下的水稻长得虽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壮,已经有一大半都挂上了穗,只等着这些稻穗饱满起来,就可以迎来大丰收。

他看了看远方的天色,脸上带着优愁。根据他的经验,别看现在似乎天气晴朗,但很快台风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