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消费者总有这样一种心态, 越贵越买,越涨价越买,前提是只要他有钱。
叶沐觉得萧固就是这种人。
她甚至想过,要让萧固对《夜幕》下头, 只需要定一个低价格, 他就会产生质疑了。要么是对自己的审美, 要么是对雕塑本身的质量。而以萧固这么自恋, 应该不会质疑自己。
在萧固痛快答应十倍价格之后,叶沐也后悔过, 为什么不是十五倍,不是二十倍,反正萧固一定会买单。
Chanel年年涨价,而且还是大幅度的, 但这并不会影响买家对它的喜爱,它并没有滞销, 依然是一包难求, 而且要看VIC资格, 有的款式Sa只会留给关系好, 且有消费实力的买家。
再往上一个级别, 顶级买家会追求高定, 整个欧洲也就只有一到两件那种。
而萧固就是画廊的VVIC,对于这样的人,他要的是独特的, 物以稀为贵, 以及通过这种渠道, 来证实个人审美足够高级。
《夜幕》参展以后, 有不少有钱人都来画廊询问, 说希望能让买家割爱,他们愿意出更多的钱。
也有老板表示说,能不能让雕塑师按照这个规格再做一个?
显然,后者是不可能的,别说陆晟的感觉就那么一次,不能复刻,就算能复刻,等真的复刻出来,那位老板多半也不会要了。
艺术品收藏有一条定律,那就是当藏品有两件的时候,它一定是贬值的,除非你将其中一件毁掉,余下的那件才会身价倍增。
这就像是《蒙娜丽莎》背后的种种传说故事,很多人都在质疑卢浮宫的那副是不是真迹。有人说真迹早已丢失,因为在当年就有一模一样的仿品出现,真迹是被掉包过的,还有人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蒙娜丽莎这个人。但无论如何,迄今为止都没有一种说法得到证实,即便被“证实”了也会有人怀疑,是否有资本在背后推动,才令这些所谓的“专家”发声。
无论如何,就因为背后众说纷纭,故事版本太多,《蒙娜丽莎》的传奇性才会一次又一次的被推上顶峰,而且不管它是否是仿品,只要它是目前人们认知中那个唯一的,它就会价值连城。
……
就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萧固来了。
哦,应该说是展览成功闭幕之后。
这个时候已经限制游客进入,是叶之鸣亲自将萧固从外面接进来的。
前几天萧固一直在出差,回来后就赶上本市出现了确诊病例,此时大家都戴着口罩。
叶沐正在安排撤展的事,叶之鸣将工作接过来,叫叶沐去招呼萧固。
等叶沐回头去找人时,萧固却不在大厅。
她便顺着参展轨迹去找人,同时心里也有了大概定位——他已经拥有了整个展览最好的那件,其它展品自然入不了他的眼。
果不其然,当叶沐直奔展览雕塑的展厅时,还没进门,就透过门口看到了里面那道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