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了个折, 两部片子才收1万5的片酬……
若不是那时的邹运华火急火燎地推出吕少龙迫切需求的卫星公司对策,让吕少龙为了电影制作的自由度而狠心舍弃天价片酬, 说不定, 赵氏此举就直接狙击掉佳和在七十年代时的辉煌期。
毕竟,无论当年的佳和还是现在的佳和, 其底蕴都是承受不住大亏本的冲击。
也就是赵氏能扛下《银翼杀手》这部只赚了点口碑、其余情况都一副扑妈不认样子的世纪巨坑。
不过, 有失必有得, 接连错失吕少龙、苏韵又总是投资投歪的赵氏,终于是在七十年代末期舍弃了成见,用近乎“政治庇护”的条件交换方式,去重新挖掘起了苏韵这个沉寂多时的票房风暴。
而自从苏韵这个能最大程度把控住中西融合风格的特别制作顾问一上手,赵氏出品的合拍片立刻就咸鱼翻身扭亏为盈,北美票房市场那“小赚”的一笔换算成港币来看,乃是香江电影单片票房除其之外的另外几位加起来,都够不到的数字。
有着海外市场、特别是北美票房市场的加成,苏韵即使偶尔回归香江拍港产片,所能拿到的投资金额基本也是能多富裕就尽量多富裕——这个情况的造成,一是因为苏韵是赵氏的真·自己人,二则是苏韵自己也有钱,要是薅不到赵氏的羊毛,她自己凑凑也是能拿出一部在香江绝对称得上是大制作、在好莱坞也能称得上是中等级别的电影拍摄资金。
“你真的不太像赵老板,倒是有点像陆老板。”这般的爽快利落姿态,李学祥自然也就是想起了当年,那个支持他出走赵氏的陆氏集团大老板陆云途,就是这样的财大气粗。
“我爸爸是白手起家的一代,而陆老板是功成名就的二代,出手自然是不一样的。”苏韵微笑着回应了一句,“而赵氏现在虽然还比不上陆氏,但我的心境和眼界,亦是更接近于作为二代的人的。”
“有意思。”听得苏韵这样解释,李学祥忍不住颔首表示赞同:确实,白手起家的一代总是会习惯性地“能省就省”,而从小就不缺钱财这种俗物的二代,则是有着无穷底气的“有多大就搞多大”。
而他自己当年,却是因为觉得赵日赋实在太抠太苛刻,所以直接毁约出走赵氏,靠着陆云途的支持赴台组建“国联”影业,为了片厂大兴土木疯狂花销。
至于赵日赋在他临走前叮嘱的那句“自己的公司就要处处打好算盘,千万不要把开支搞得太大,越小越容易周转”的经验之谈,便是被他抛诸于脑后。
结果,事实俨然是证明,位置始终决定着思维。
就连当年被赵氏的砍价气得直接转投佳和打对台的吕少龙,也会在后续自己组建起公司之后,开始理解到领导者背后的桎梏。
李学祥扪心自问,他算是幸运但又不幸的一类人:虽然不能像公认不如他但运气十分好导演罗伟那样,捡漏完一个吕少龙又捡漏一个陈玄龙;但是,最起码他当年因为行程关系,而没坐上那辆直接送走陆云途一家的失事飞机。
没了陆云途的资金支持,尽管是既失去了大靠山,而公司的财务也是入不敷出,但从台岛奔逃回香江之后;他又正好能碰到赵氏与佳和打得天昏地暗的时机,促使赵日赋摒弃前嫌,让他重新回归赵氏执导电影。
“然后你又在拍了几年之后,又一次毁约逃到内陆搞文艺创作了……”联想到赵日赋和李学祥的“分分合合”,苏韵也是扶额。
“枉我爸爸当年还帮你付了做心脏手术的手术费,结果你一好,就连句招呼都不打,直接就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