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校长笑眯眯地在学校里转了一圈,说:“咱学校现在像点样子了,就是房子旧了点,小宋啊,咱们能攒出盖新教室的钱来不?”
荷叶塘小学的教室低矮破旧,按理说应该修建新的校舍,可公社不给拨款,毕竟公社所有学校的房子都这样,不可能只给某个学校翻盖校舍。
宋柚对农村盖房需要多少钱有些了解,她想了想,问:“咱盖教室需要多少钱啊!”
王校长算了算,说:“别说办公室、休息室,就单算教室,一共六间,得一千五百块钱左右。”
比宋柚想的少。
正想着,王校长说:“要是生产队愿意批木头、石头、出人工,只需要买砖、瓦、水泥、石灰跟玻璃,一千五百块钱就够,咱们得去跟吴大队长商量。”
宋柚明白王校长的意思,现在各个大队都有学校,有的大队只有一到二年级,有的大队有一到四年级。荷叶塘小学是个完小,不止接收本大队的孩子,三到六年级还有别的大队的学生,所以按理来说,翻盖教室不是荷叶塘一个大队的事儿。
公社又不出钱,这事儿就很难办。
宋柚说:“光靠学生勤工俭学恐怕很难攒出这么多钱。”
王校长很期待地说:“你们年轻人脑子灵活,看看有没有办法。不管你们想做什么,只要合理,我都支持。”
既然王校长这么说,宋柚就点点头说:“好,我们想想办法。”
又一次跑十多里地卖艾叶跟夏枯草之后,宋柚提议给学生们买些文具,她说:“我看好些学生写字用的纸正面都写过字,要不就是又脏又皱,像是捡来的。”
王校长把勤工俭学的事情交给宋柚,以前他们勤工俭学根本就赚不到多少钱,现在有了点钱,自然可以给学生买文具。
叶静欣然同意,说:“很多人的文具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要是知道学生们不知道该有多高兴呢。”
她们俩开始预估需要多少钱。
荷叶塘小学一共有一百多个学生,一二年级只招收荷叶塘生产队的学生,每个班十多个人,三四年纪有附近生产队学生加入,每班二十多个人,到五六年级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退学不上,还有更远的生产队的学生加入,每班是三十多人。
一只铅笔二分钱,大号橡皮二分,一张五分钱的白纸自己裁切后能订个作业本。
文具不需要用票,大概需要十二三块钱。
“给老师的孩子也买点文具吧。”宋柚说。民办教师的待遇虽比在生产队种地强,但远比不上工人。
她们又统计了一下,老师们家里一共有十几个孩子需要文具,她们准备给双份。
钱刚刚好,全花完了。
买了文具带回学校,她们马上把文具给老师分了,只有王校长年纪大,他的四个孙辈自然有份儿。
就这么一点小小的福利,老师们已经很高兴了,更何况是学生呢。
宋柚把自己班的文具发给学生,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学生们拿着文具爱不释手,跟过年的时候吃了饺子,有了新衣服一样高兴。
学生们没有足够文具可用,铅笔用到捏不住上面用纸卷套上还要用来写字。
一只铅笔、一块橡皮,一个本子他们都能用很久。
宋柚说:“文具节省着点用,以后好好勤工俭学,赚到钱咱们就有钱买文具。”
至于新校舍的事儿,暂时解决不了,就先保证文具。
学生们举着小手纷纷要发言。
“谢谢老师给我们买文具。”
“老师,我们会好好勤工俭学,好好学习。”
宋柚借机跟学生讲多读书、多认字的重要性。
放学后,学生们把文具带回家里,自然家长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学校还能给发笔本,纷纷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念书。
吴小虎回到家后,也跟家里人炫耀收到的文具,他小叔也就是大队长吴跃进问:“你们学校还发文具?”
吴小虎自豪地说:“我们勤工俭学挣的钱,宋老师说只要我们能挣到钱,以后就会有文具用。”
吴跃进知道学校已经用勤工俭学钱安了压水机跟修了厕所,这些都是他带着社员干的。
至于卖艾叶勤工俭学,是宋老师提出来的。
他上任后一直发愁生产队的副业,他想宋老师是高中毕业生,又是外地来的,说不定见识会比较广,他决定抽空去趟学校找宋柚。
这天放学后宋柚刚把俩娃接回家,就看到家门口有人等他,那人看着面熟,经他介绍后才知道是一团的李营长。
李营长指着身边的一堆东西说:“嫂子,我去了趟京城,这些是李主任让我给你们带的。”
李主任肯定指的是李清芳。
宋柚看那些东西,一共是三个蛇皮袋,她感谢说:“这也太麻烦了,拿这么多东西回来。”
李营长笑着说:“不麻烦,我们是开车去的,顺路稍回来。”
宋柚点点头说:“那还轻松点。”
有两个半袋的粮食,一个袋子里装的大概是各种干货,隔着袋子宋柚都能闻到干鱼的味道,她把系口的麻绳拉开,从里面扒拉出三条鱼拿给李营长,作为他帮带东西的谢礼。
李营长推拒了几回,他们营地的嫂子们本来就经常互相送东西,有来有往的,他客气了一会儿就收下走了。
“奶奶又给我们拿这么多东西。”毛豆想要帮宋柚提东西,哪个蛇皮袋他都提不动,只好作罢。
宋柚摸摸他的小脑袋,把这些东西拎进院里,都打开来看,见是半袋小米,半袋大米,另外那个蛇皮袋里有鱼干、虾干、干果、零食之类的。其中有一大包猪肉脯,宋柚拿出三片分给俩娃,自己也吃了一片,正好韩承回来,也递给他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