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头考卷下发,穆二胖自然也顾不上什么声响,开始认真看题。
岁试的卷子考的是秀才们的整体水平,因此墨义、帖经、经义、杂文、策论、试帖诗等所有题型全部涵盖,是综合卷类型。
墨义帖经自然是最简单的,穆二胖边看,脑子里就已经浮现了答案。
后头经义、杂文和策论的题也是他的拿手项,虽不可能一下子想到全部的答案,但是也都是立刻有了思路。
看道最后第二题了,穆二胖还没看到诗题,他心里也忍不住咯噔了一下——时下各种考试的试题顺序都是秉承着由易到难的规矩。
刘学政这是又把诗文题留作最后的‘杀手锏’来为难他们了啊!
为了不影响心态,穆二胖强压住去看最后一题的冲动,转头开始写前头的题。
也就一二个时辰,考试时间还未过半,他就写完了前头所有的题,也检查完毕,确认没有疏漏,总算可以毫无负担的全神贯注来应对那最难的诗题了。
看题之前穆二胖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设,毕竟他怕诗题太难,自己想不到出处,就无从下手。
也怕诗题太简单,却如前头的‘平仲君迁’那样,一眼看过去,是个读书人提笔都能写,却是暗含陷阱。
深呼吸几次之后,穆二胖看到了最后一道诗题。
题目只有四个字——‘四海同欲’。限用韵脚依旧是很常见的那种。
第一百六十一章
看到这个题目,穆二胖一时间是没有头绪的。
因为光从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四海之内的百姓的欲望、想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那百姓共同想要的东西可太多了,比如安定的生活,清明的官员,减负减税,平等的待遇等等。可发挥的空间太大,就成了太空泛不好写了。
而且照着刘学政素来出题的惯性,穆二胖觉得他出题虽然刁钻,却不会出这种假大空的题,所以这四个字肯定是有具体出处的。想到了出处,才能揣度到刘学政真正所指的某个方面。
穆二胖在脑子里自己回忆了一番,一时间只能想到两句诗,一句是‘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另一句是‘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出处’。
前者是写中秋月的,后者是写寒食节的。
不止不怎么应景,而且也只占了这题目里的三个字。
诗文上想不出了,他便想文章里头的,《礼记》中也有一句,是‘礼乐通天地,四海同敬爱’。还是前头的问题,少了个‘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