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觉得魏广微是个傻子?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个魏广微,当初来投奔本督的时候,如同丧家之犬,可很快就讨得了陛下的欢心。”
“东林审东林,魏广微正可冷眼旁观,侧耳细听。那时我们也好顺便看看,这个周嘉谟到底忠于陛下,还是忠于他的这些东林同僚!”
闻言,几人这才点头,傅应星还伸了伸大拇指,笑道:“好想法,看来下一任的内阁首辅,非魏广微莫属了。”
“到了那时,内阁也尽是我们的人,就全无东林的活路了!”
魏忠贤提起这个,却显得有些担忧,叹道:“只怕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啊……!”
......
第二天傍晚,朱由校正在西暖阁召见王在晋。
南巡之后,南京六部各院被一体裁革,增设了参赞机务院,以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王在晋执掌,在枢密阁坐班。
枢密阁统辖南地各省政务,临行前朱由校又详细规划了新南直隶的区域划分及人事安排。
王在晋这次入京首先说了一件喜事,那便是自天启元年开始推广的番薯,终于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规模。
番薯这个东西从引入到推广,在大明都是异常费劲。
民间对于种这种外来的品种一向都存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就算有朱由校的落权,也还是历经两年的时间才在畿辅各地的皇庄完成种植。
完成种植后还出了许多幺蛾子,直到天启三年才收货了第一批番薯。
当然这已经不错了,历史上番薯引入的比这还早,但朝廷没有重视,在民间真正形成规模时已经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刚好让鞑子捡了个大便宜。
王在晋手里拿着奏疏,郎朗说道:
“陛下,自天启元年以来,臣联合户部,在畿辅各地的皇庄建立了六十七处粮仓,今已全部告罄。”
“告罄?”朱由校坐了起来,喜形于色:“爱卿的意思是说,畿辅的粮仓全都存满了?”
王在晋点头,笑道:“就算还没有的,也基本都差不多了!”
“至今岁八月,畿辅共收获成熟番薯二百二十六万石,番薯一年三熟,预计到年底可再收货一批!”
“仅凭畿辅皇庄的产量,就可为朝廷每年增加数百万石的粮食!”
“臣自执掌参赞机务院以来,先后在南直隶各府开垦荒地,招募流亡百姓建立庄园,专种番薯,南京内外已有十七处。”
“臣估算,明年我大明的番薯产量可达一千万石以上!”
听到这里,朱由校不断点头,激动的神色也逐渐冷静下去,说道:
“畿辅及南直隶的番薯与存粮分别存放,朕亲自派将领看守,除收到朕的旨意外不得轻易调动。”
朱由校说完,起身在暖阁来回踱步,沉声道:
“近些年来,各地的天灾愈发频繁,南地各省也不能落下,参赞机务院目前首要的职责,就是要尽快查清楚南地各省真实的仓储存粮!”
“去年山东大地震虽然朝廷赈灾、复建及时,但依旧造成了许多伤亡。今后对于这样的事,都要实事先有个准备,不能再出那种事情……”
言罢,朱由校转身望了望王在晋,道:
“你肩上的担子很重,朕知道现下的南地各省真实情况不好统计,朕已下旨,南京城的南地总督办司会协助你行事。”
“务必要用最快的时间查清南地各省的真实情况,朕打算将全部的存粮置放苏州、杭州、金门等处,一旦再有大灾大难,番薯、存粮好及时赈灾。”
“臣记住了!”王在晋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将朱由校的每一句话都一一记在心中,倍感重任在身。
傅昌宗点头,将朱栩的话挨个记下。
正在朱由校与王在晋商议时,魏忠贤走了进来,轻轻将一份吏部呈上的奏本放在御案上。
王在晋识趣地没说话,朱由校拿起奏本一看,却是冷哼一声,朝魏忠贤道:“驳回去,叫魏广微主持二审!”
原来商议的结果,是由周嘉谟主持吏部一审,一审时,魏广微全程都在一旁观看,未发一言,给足了他们面子。
但是这次吏部尚书周嘉谟主持的一审,还是没能问出任何有用的东西。
会试主考官顾大章,十几名同考官张翰、蒋文卓、李元胤,与此有关的袁化中,还有一些中试举人俱都不认账,据说都是一副你能耐我何的样子。
周嘉谟在审问时,按照中试举人和命官的级别将全部人犯分开审问,走了该走的一整套流程,但是没能问出任何情况。
最终吏部交出的答卷不出魏广微的意料,这场会审需要拖延下去,再展开二审、三审才行。
朱由校看过以后也没说什么别的,直接打回了这份吏部奏请延期三月二审的奏疏,点名让魏广微第二天就进行二审。
第四百一十八章:二审、翻供
朱由校很高兴,这次王在晋带来的的确是好消息!
有了稳定及增长的粮食来源,有了一些存粮,心中也就有了底子,要尽可能避免日后农民大起义的发生!
最好,将这些农民起义的头子都喂饱了,招募到明军之中来为自己效力,要知道,这些人里可不乏能征善战的勇将和献策文臣!
魏忠贤走后,朱由校看着王在晋,道:
“南地各省的事朕很在意,你要常向朕禀报,朕许你直奏之权,从今往后你的奏疏,可以直达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