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家学生遭他如此羞辱,当晚便作出了一篇《报国绝句》,直问为何同为大炎百姓,商户便不能有报国之心?
其间字字悲愤句句铿锵,引得不少学子感同身受,也引来了诸多嘲讽谩骂。
这么一来二去的,这首《报国绝句》越传越广,下场的文人学子也越来越多,颇有当初穆空青闹出的那场“君圣之争”的架势。
消息传到京城来的时候,穆空青琢磨了一下,便将这首《报国绝句》送到了永兴帝的面前。
这可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么?永兴帝正想着从商户中抓个幸运儿出来呢。
于是,原本这场争论都将要平息了,却在永兴帝有意无意的推动下,直接闹得更大了。
同时,兴许是念着穆空青出主意的情,当初在漠北守城时,穆白芷和穆白芍带领商队救治受伤将士,捐献药物之事,也被作为商人报国的典型再次被人提起。
而真正将此事推向高潮的,是永兴帝在大朝会上对覃家协助朝廷剿灭海寇,以及穆白芷二人在漠北城的所作所为大夸特夸,当场下旨予穆白芷与穆白芍二人正四品诰命,并特许覃家下一代子弟参加科举,同时将那技不如人便出言不逊的书生斥为“枉读圣贤书”。
至于这个“下一代”究竟是从哪一代算起,到哪一代结束,永兴帝却没有明说。
上头陛下都表态了,底下的百姓们的态度,自然也就跟着风向开始转变了。
一时间,覃家和穆家姐妹的事迹,都成了“善有善报”的典型,在民间传为佳话,听说连京城里的戏班子都开始连夜排新戏了。
穆白芍人还在跑商的路上呢,莫名其妙就成了大炎境内鼎鼎有名的奇女子。
商队到了目的地,还没开始谈价呢,对方就主动将收药材的价格提了半成。穆白芍含泪多赚数千两。并在搞清楚事情原委之后,连夜写信回来夸弟弟干得漂亮。
而在这两则故事里,永兴帝摒弃对商户的偏见,就事论事赏罚分明的形象愈发高大。
高大到穆空青在茶楼里听完书,都怀疑这故事怕不是永兴帝特意找人写了传出来的。
这怎么听怎么像是永兴帝在用舆论收拢人心,好为他日后的变革铺路。
穆空青感叹完了,就想着趁永兴帝吹起来的这阵风,给自家多某点福利。
比如秦以宁开在江南的那座招工困难的纱厂,趁着这会儿女商的传奇故事风靡,一气儿招了不少人,连第二座纱厂都已经开始筹办了。
穆空青数着时间,在南方的土豆和番薯藤送到京城时,将那些被他特意做旧的纺纱机图纸给了秦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