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实来论,外祖与舅父皆为文官,手中连一枚兵符都没有,更不曾仗着是皇后母族而欺民横行。
而舅父更因怕联姻之人另有企图,那婚事也是搁置许久,都没能定下。
后来,外祖遭了意外、母后难产而亡,舅父更是婉拒所有提亲之人,专心抚育起他。
可饶是这般,魏修仍然没有放过姜府,没有放过舅父。
舅父过世后,文公、程公、丁老将军等人暗中寻了他,几通安慰过后,又告诉他,说这朝中的勋旧老臣,泰半都站在他这边,可作他的助力,让他安心进学,待时机成熟,便拥他上位。
最后一位亲人也被魏修戕害,彼时年少气盛的他哪里懂得忍字怎么写?听了这话后,当即便说自己就要即位,要把魏修和魏言安给赶下去,将他们千刀万剐。
几位长辈面面相觑后,将这当中的事,细细与他分析了。
当年那两份伪诏,本就疑点重重、缺乏信服力,若举事,要将魏修赶下龙座,自然不是何难事,可难就难在,要控制事态、要少起波澜。
例如,虽他们几人均知有原诏,可那原诏下落不明,他若即位,靠的是勋旧大臣们的助力、靠的是他与父皇的血脉。可仅有这些,到底还是不够,魏修等人若有心不认,也能寻出多种说法来。
那阵,他被仇恨裹挟,颇为固执,口口声声都是要马上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替亲人报仇血恨。
见他陷于执念中,几位长辈便问他,可懂何谓为君之道?臣民如何抚临牧之?他要御极,是为了那无上的尊荣与权秉,还是心中也存着百姓众生?
诚然,他虽在舅父的教导之下,读了不少圣贤书,可天下与百姓,对一个将将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半大孩子来说,份量能有几何?
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梗着脖子答了一串书上习来的、冠冕堂皇的话。
几位长辈不予置评,只丁老将军说了句,既他一腔热血无处抛洒,便投身行伍、先去军中历练几年,吃吃当年父皇吃过的苦。若他能坚持,退伍后,他们自会兑现诺言,助他登位。
于是,他被安排着隐了身份,入了丁老将军的兵中,做了名小兵。
从军三年有余,他随着去了两处的边城,见了嚣张至极的外敌。
名义上,那几国还是大昌的属国,可行事上,却半点没有属国应有的恭敬姿态。
他们总是三五不时地,便要去城门之外吆喝示威,边民个个提心吊胆,守城的将士也不胜其扰。
便在他入伍的第二年,北浑,犯境了。
那一战,他见了何谓白骨露野、马革裹尸,他亲眼看着兵士们风餐露宿,与敌相对时冲锋陷阵。个个抱的,都是有去无回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