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考官含笑不语,他还有一点未曾提及,此人卷面极为整洁,字迹清正,甚至无一个墨点,仿佛一挥而就,如何不让人惊叹不已,当下多写下几个批注。
等到了时策那边又是另一番场面。
这次评判时策的便有那位老先生,他年轻时心中抱负不小,很想有一番作为,只是时运不济,虽考中进士,但无奈官职一直不高。不过他曾经在位的时候也有一番政绩,对时策这块,一直有独到的见解。
老先生并不喜欢太过浮艳的文字,他认为时策应以朴素为佳,言之大义,通晓古今,事必有据。
因此向来有些严格,昨日批改了一天,也未曾遇到过让他完全满意的答卷。
见诗赋和试论那边频频有佳作出现,老先生不免皱眉叹息,如今这些士子都不知世务,只钻研如何应试制举......
接着,老先生取过一份试卷,目光慢慢落在第一道时策上。
这一道时策考的是兵役。
兵役历代都有,今朝实行的是征兵制,每个地方都有一定征兵的名额,当地满了年纪的青壮劳力都有可能被征走。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可以避免再出现前朝藩镇割据,拥兵自立的情况,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的稳定性。
不过这兵役对百姓来说十分繁重,朝廷也不堪其负,尤其是金陵等地,少有兴兵之用。
而大部分考生并不能看到其中的问题。
毕竟考生都无需兵役,一旦中了秀才,便免除了劳役赋税,又有谁能够真正体谅到百姓之苦呢?
就在这时,老先生的注意力忽然被吸引住了。
只见第一句话直接点名了问题所在“臣闻三代之时,无兵役之忧,降及近世,有养兵之困......”
老先生心里道了一声“好”字,继续往下看去,只见这名考生从兵役起笔,却意在民政。整篇以议论为主,以史鉴今,将三代、前朝以及当今的情况进行比较,再给出自己的见解。
此人言之有物,绝非空泛之词,老先生见猎心喜,但并未直接批注,仍然很慎重地去看其他两道时策。
等将整篇策题看完之后,老先生不禁心潮澎湃。
这位考生难得啊,不仅志在家国天下,文章还颇有见地。
老先生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递给主考官的时候,忍不住开口道:“此人有大才,若是不能排在前列实在是可惜至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