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爹不是那种会甜言蜜语的人,说出来的话也只能是这种硬邦邦的。听起来并不顺耳,但是,只要是有心人,都能够从他并不华丽的话语中明白他一颗真诚的心。
曾经的老太太并不喜欢这个木讷的,说话也硬邦邦的儿子。尤其是在她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之后。
虽然大多数的农村老太太对于自己最小的孩子总是十分偏心。但是他们温家的老太太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儿子出生的时候,她对她给予厚望。不然,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只知道种地这辈子都在村子里打转的妇人,老太太却还是给了他所有的资源。
几乎掏空家底地让老大去读书。这真的是体现了一片慈爱之心了。
可能确实是时运不济,老大在那些年的动乱之中一直没有消息。虽然老太太能够安慰自己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但是个中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艰辛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大儿子一直没有消息,村里人不少打他们家的主意,那个年代没有儿子,确实是低人一头。这是几千年流传在村子里的“规矩”,所以即便老太太再不情愿,也只能从旁系过继一个儿子,充作他们的儿子,一方面是可以压下村里人的邪念,另一方面也是想有个送子顺利的念头。
不过老二过继过来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婴孩,他已经记事,也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所以“母亲”存着别的心思,儿子也念着真的父母。他们这对外人眼中的母子不过是有个母子名头的陌生人罢了。
所以,在这样艰难环境下打破僵局给老太太带来希望的老三自然成为了她眼珠子一般重视的存在。
她在大儿子身上吸取了教训。其实也不算是教训,只不过是对大环境的无耐以及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许——只要平平安安过完这一世就好。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曾经的严厉要求不见了,只剩下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意。
孩子累了,不想干活,她就帮着干;孩子饿了,不想吃粗粮,她就想尽办法换点精米精面。
正是因为她的溺爱,老三才会文不成武不就。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男人,干农活干的连别人家的半大孩子都比不上。
她也曾经忧心这个孩子的将来,但是最后她的做法是编纂出孩子是因为出生之时受了磋磨,导致他从小体弱才一直干不了活计。
老四的到来是她没想到的,这是她的老来子。当初生育孩子的喜悦在村里人暗搓搓嘲讽她老蚌生珠行事淫乱之后,连带着对这个幼小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好脸色。
老太太知道自己偏心。别的人家都是年长的让着年幼的,这条规律在他们家却是反着来的。
老太太不止一次和老四说过:“你三哥从小体弱,干不了重活,将来你老娘死了,你可得好好照顾他。”
可能是说得多了自己都给自己洗脑了,老太太从一开始的心中有愧到后来的义正言辞也不过只用了短短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