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早在前世就听说过内书堂的名声,今世也总会听人提起,却在穿过来六年多里,一次都没去当场参观过,原因无他,内书堂实在太太太远了!
他不明白,一座给宦官读书的书院干什么要建到宫城之外、而且是皇城的东南角上去。那个位置又偏又远,他在宫里时不便过去遛弯,出宫时也不会从那经过,所以多年来看都没看过一眼。
出了内书堂外门,街对面就是皇家大食堂光禄寺,难道是为了学员吃饭方便?可内侍们一般并不在光禄寺吃饭呐。
这个原因其实不难索解,等到他真去了内书堂,看一眼就明白了。在内书堂教书的老师都是外臣,一般由翰林院的翰林充任,学生也不仅限于内侍,还有极少数外来的陪读幼童,多是宦官收养的义子、从子之类,那些都是生理正常的男性,宫廷当然不可能允许这类人接近宫城,所以地点也就安置得越远越方便。
这就难免苦了上学的小宦官们。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匆匆吃几口早点就起身往内书堂赶,穿过宫里夹道的时候还不许跑,那样是失仪,只能快步地走。汪直和李质住在乾清宫还算好的,那些从西廊下家、甚至是住在宫城之外赶过来的学生路途更远,相当于每天早晨来个一公里竞走,大冬天到了内书堂也是个个头顶冒汗。
内书堂每年入秋时分招收新生,汪直和李质就在成化九年的初秋正式入学。
内书堂的统一校服为青贴里,就是低品级的宦官那身标配制服,汪直终于可以如愿以偿把扎眼的蟒袍收起来,每天只穿青贴里装低调。那种青其实是石青,就是有点偏灰色的深蓝,颜色非常素,汪直总会联想到民国时的长衫。
穿着这颜色的外袍,腰间挂着牙牌,垂着一尺多长的大红长穗子,一走路摇摇曳曳,其实很好看。汪直觉得这一身校服比前世从小学到大学的校服都漂亮。
上内书堂的宦官年龄在九到十四岁之间,年纪稍大的戴乌纱三山帽,年纪小的梳发髻,人数有近四百个。近四百人都穿一样的袍子,进了书堂便会见到一大片石青色,谁跟谁都差不多,想在其中找出个熟人都不容易。
真来读书了汪直才发现,内书堂的教学制度非常滴稀松二五眼。学生有那么多,年龄上下相差九岁,而且有的已经就读三年,有的像他们一样刚入学,可这些学生竟然全都集中在一起读书,连个年级都不分。
他们提前领到了课本,是《内令》、《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等一大摞,刚开学从《百家姓》开始学。
汪直询问了一个读到第三年师兄,才知道老师教学就是按照这些课本轮着教,大约一年多转满一轮。《百家姓》已经是这位师兄第三次学了,还有来得更早的师兄都学第四轮了,而跟汪直他们同时入学的小宦官里有的连字都还认不了多少,翻着书几乎是睁眼瞎。这样的学生们就在同一个课堂上上课。看起来这样的教学纯粹是形式主义啊!
--